一张薄薄的红纸,如何承载亿万年的地球记忆?一场跨越物质与非物质界限的对话,于深秋的校园悄然开启……10月15日上午,作为雁塔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双遗共生”——当雁塔非遗剪纸遇见长大地质遗产主题展览在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首日,便吸引了来自历史、艺术、地质等专业的近百名师生沉浸观展,现场人流如织,反响热烈。
本次展览的核心,在于创造一场跨越时空维度的“对话”。它让轻盈灵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雁塔剪纸,与厚重恢弘的地质遗产——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在同一空间内并置、呼应。
走进展厅,大家既能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系列剪纸中蕴含的古老农耕文明智慧与循环时间观,又能目睹地质标本所揭示的地球线性演化史诗。寓意吉祥的《十二生肖福》与形态各异的古生物化石相映成趣;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梅花鹿、国宝熊猫、威猛老虎等动物剪纸,则与远古的生物遗迹展开交流。
展览特意设置了体系化的非遗知识科普专区。该区域从“剪纸概述、剪纸技法、材料准备、注意事项、剪纸常用纹样”五个维度,全面、细致地解剖了雁塔非遗剪纸的技艺密码。从剪纸的历史源流、地域特色,到具体技法演示;从纸张选择、工具使用,到创作过程中虚实关系、线条连接的精微要诀……科普区如同一位无声的老师,引导大家理解每一项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匠心。同学们在此驻足良久,纷纷表示:“原来剪纸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此次将非遗展览送入高等学府,是民生实事项目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一次创新升级。它不仅让深藏于民间的非遗技艺“活”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它“走”进了最具活力的年轻群体心中,实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传承。这种“非遗+高校”“非遗+科学”的跨界模式,为雁塔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范式。
编辑:余坤